查看原文
其他

西岳史学 || 陈玮:从六胡州到河阳:新出唐粟特裔武将石磨咄墓志研究

唐潮杂志
2024-09-14



从六胡州到河阳:新出唐粟特裔

武将石磨咄墓志研究



陈 玮

新出《石磨咄墓志》记载了唐代突厥化粟特人石磨咄的家族世系、仕宦经历。石磨咄曾祖石恒裕为六胡州中的丽州都督,祖父石希昂任朔方军节度副使,父石奉超生活于开元、天宝年间。石磨咄于唐代宗时期从军,曾参与朔方军的边境作战。河阳镇成立后,石磨咄转投河阳军,长期参与河阳军对抗其他叛乱藩镇的战争,仕至河阳节度副兵马使。《石磨咄墓志》塑造了石磨咄家族的精忠形象,也反映了六胡州粟特人之上层在安史之乱后的迁徙。与朝廷将石磨咄定为粟特人不同,《石磨咄墓志》作者更强调了石磨咄的北族背景。


作者陈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邮编710119。

自民国以来,有多方六胡州粟特人及其后裔的墓志在河北出土。20世纪90年代,又有多方六胡州粟特人康植后裔的墓志在西安出土。2019年,有一方六胡州粟特人的墓志《石磨咄墓志》在河南洛阳出土,志石“志文二十七行,满行字数不等。正书。志长四十七厘米,宽四十六厘米”。该墓志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笔者不揣谫陋,拟将《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三集》中收录的该墓志录文移录并考释如下。

大唐故开府石府君墓志铭并序

宣义郎前行安州安陆县主簿王岘撰

云中石府君讳磨咄,昔汉西戎质子,部伍都帅勒之裔胄也。其间因北狄凭陵,屡侵边境,输忠卫国,封赏勋庸,代守枌榆,遂为范阳人也。曾恒裕,皇朝左卫中郎、丽州都督。祖希昂,皇朝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兼朔方节度副使。父奉超,皇朝游击将军兼试殿中监。并弓箭荣勋,珪璋袭宠。英声宇宙,劲节风霜。出玉塞而卿月高悬,入寰卫而将星委耀。垂俗流庆,发祥于兹。公代袭弓裘,长于沙漠。比者方隅多事,攻战有闻。因授云麾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顷以四郊习武,中原小疵。公韬略洞庭,忠贞奉国。是以官升武位,职著辕门。改授辅国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试太常卿、上柱国、神乌县开国男、食邑二千户。公英干不群,孤标独立。摧锋破敌,斩将褰旗。位已崇高,难分茅土。遂恩渥所及,必大功成。转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宾客、武威郡王兼大理卿,公出身百战,继迹四朝。明命所临,仍兼重职河阳节度副兵马使、检校太子詹事。所以历职班崇,望重戎伍。门罗貔包鸿渐之资。奈何神其假灵,天不俾寿。时享年八十有一,岁以元和十一年十二月廿四日终于河阳军之私第。故夫人清河张氏,柔明表德,贞顺居心。令淑在诗,节操过礼。春秋五十有四,以贞元九年正月廿七日终于河阳军之私第。逾月殡于河阳县北十里岗之原,礼也。故夫人太原王氏,柔德克茂,高行肃著。片玉无瑕,清风尚举。时行年五十,以元和元年三月十五日终于河阳军之私第,逾月殡于河阳县北十里岗之原,礼也。今岁以元和十二年四月廿日俱合祔葬于是所。长子光俊,严恭色养,纯孝于家。武艺之称,中年玉折。次子忠烈,一心奉国,深入凶狂。勇不顾生,身没王事。第三子重倩,家传武略,弓剑不坠于神踪;泣血苫前,白鸠为之降翊。夫人太原王氏,礼承袭明,节以志固。哀毁崩绝,孰不改容,皇天若何,不吊及此。将恐还茔之日,坟树残芜。刻石邀文,以纪盛德。

其词曰:

袭弓剑兮难可俦,斩妖孽兮志未收。何命塞  兮遽川流,对孤月兮依荒丘。其一。

隐金汤兮若凝神,安枕席兮筹虏尘。思百中兮未千钧,虽卫霍兮非为邻。其二。

气雄逸兮事疆场,秉义勇兮静边方。积功勋兮耀金章,促远步兮谁不伤。其三。

矜骁勇兮声弥雄,锐沙漠兮慑虏戎。能克敌兮为输忠,名不朽兮身无终。其四。



一、墓志所见石磨咄之籍贯



《石磨咄墓志》云石磨咄逝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享年81岁,按唐人惯以虚岁计算年龄,石磨咄当生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石磨咄墓志》记石磨咄曾祖父石恒裕为丽州都督。丽州为六胡州之一。《太白阴经·四夷关塞篇》云:“鲁丽塞下置六胡州、党项十四州。”《元和郡县图志》云:“初,调露元年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时人谓之‘六胡州’。”《新唐书·地理志》云:“调露元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十年平康待宾,迁其人于河南及江、淮。”按《新唐书·地理志》所记,丽州存在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至武周长安四年(704),以及唐玄宗开元十年(722)。郭声波则认为“调露元年,析盐州兴宁县地置羁縻丽州,以处粟特部落,治羁縻□□县(今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乌兰道崩古城),直属灵州都督府。长安四年,州废,羁縻□□县升为□□县,改隶长州。神龙三年,降长州□□县为羁縻□□县,复置羁縻丽州,隶羁縻兰池州都督府。开元十年,直属灵州都督府,以废羁縻契州来属。十一年,废入盐州白池县。”按20年为一代,石恒裕应于唐高宗调露元年至武周长安四年之间担任丽州刺史。

唐代羁縻州“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石恒裕既任六胡州中的丽州都督,其当出于突厥降户,为突厥化的粟特人。石磨咄之名“磨咄”尚见于吐鲁番文书,“摩咄妻多然”“摩咄身死”。“磨咄”一名源自突厥官号。唐初玄奘途经西突厥时,统叶护可汗命一摩咄达官送玄奘至迦毕试国。回纥也沿用此突厥官号,回纥有“宰相磨咄莫贺达干”“摩咄将军谛略”。磨咄与匈奴人名冒顿同音异字。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冒音墨,又如字。”据姚大力考证,明代韵书把“顿”字注音为咄(tiet),“顿”“咄”音转,属阳入对转。“冒顿”为baghdur(勇士)之译音,冒顿按今音“墨顿”或者“墨咄”读之皆可。从“冒顿”的含义来看,“磨咄”是作为一种美号进入突厥官号体系,逐渐成为突厥官号。

在中古北族政治体中,政治名号由官号与官称组成,官号经常代替政治人物的原名,成为他的身份标志。在受突厥政治文化影响的粟特人中,有多人采用突厥官号作为己名。粟特康国之王乌勒伽于开元十九年(731)上表,“请封其子咄曷为曹国王,默啜为米国王”。建中三年(782),魏博镇田悦麾下有大将安默啜。逝世于元和十一年(816)的易定镇高阳军马军都知兵马使石某“讳默啜,字默啜”。

六胡州粟特人以突厥降户的身份进入河曲地区,在政治生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受到突厥的强烈影响。在政治生活上,六胡州粟特人对突厥官称极为认同。六胡州之乱中,有“兰池州叛胡显首伪称叶护康待宾、安慕容,为多览杀大将军何黑奴”。《册府元龟》则记云:“兰池州叛胡头首伪称叶护康待宾,伪称叶护安慕容以叛。”“叶护”为突厥官称。“为多览杀”即“伪多览杀”,“杀”即“设”,“设”亦为突厥官称。开元十年(722),又有“康待宾余党庆州方渠降胡康愿子自立为可汗,举兵反”。

在社会组织上,六胡州粟特人往往以部落形式聚居。唐朝敕文称六胡州叛军为“此胡部落”。康待宾被处决后,唐朝善后诏令谈到“并胡残部落”,“胡残部落”即指参与叛乱的六胡州粟特人。《遣牛仙客往关内诸州安辑六州胡敕》云:“往缘康待宾等辄搆凶党。自取诛夷。诖误蕃落。”这里的“蕃落”亦指六胡州粟特人之部落。

在风俗习惯上,六胡州粟特人已是突厥化的游牧人。参与康待宾叛乱的六胡州粟特人,大都组成骑兵对抗唐军。《臧怀亮碑》称六胡州粟特人叛军“虏接塞联,马肥弓劲,其骇人也”。唐军平叛时,六胡州粟特人被“杀三万五千骑”。开元十年,康待宾余党康愿子起兵后,欲劫掠兰池监牧马,投奔后突厥。《臧怀亮碑》甚至称康愿子为“牧胡残孽”。

可知,因受突厥的强烈影响,石磨咄以突厥官号磨咄为名是很自然的。但根据《石磨咄墓志》,石磨咄有两个封爵,一为神乌县开国男,二为武威郡王。唐制“凡所封邑,必取得姓之地”。据《元和郡县图志》,神乌县为凉州五个属县之一。《旧唐书·地理志》云神乌县为“汉鸾鸟县,属武威郡。后魏废。总章元年,复于汉武威城置武威县。神龙元年,改为神乌”。武威郡即凉州。敦煌文书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云:“凉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贾、安、廖、阴。”《太平寰宇记》云:“武威郡六姓:贾、阴、索、安、曹、石。”新出《石伏保墓志》有“一见任云麾将军左龙武将军上柱国武威郡石公墓志并序”。又云:“公讳伏保,武威郡人也,其先即姬氏,自景王锡(赐)命其子曰石,因而姓焉。至汉魏历代乘朱轮,及乎武威公继之末叶。”《石伏保墓志》刻于天宝六年(747),可知最迟在天宝初年,在唐粟特石姓人就已形成了武威郡望。此后又有刻于贞元九年(793)的《石艺君墓志》云:“祖讳艺君,□□在武威郡,因官历任代州五台县西南界廿五里,因为石村人也。”从石磨咄曾祖石恒裕所任官职,石磨咄本人姓名、封爵来看,石磨咄为六胡州粟特人无疑。

《石磨咄墓志》称石磨咄为石勒之后,但志文并未记载石勒至石磨咄之间的完整谱系,这类谱系断层是一种典型的谱系性失忆。以忘记或虚构祖先来重新整合族群范围,在人类社会中相当普遍。在家族以及世系群的亲属关系中,谱系实际上含有许多虚构的成分。因此志文称石勒为石磨咄远祖显系攀附。唐代石姓之人确实有以石勒为祖并以石勒所出之上党为郡望。《元和姓纂》云唐代石姓有郡望“【上党】晋石勒,上党武乡羯胡也,晋元时僭位称王,都襄国”。唐代的石姓粟特人,除石磨咄,还有石默啜攀附石勒为祖。《石默啜墓志》云其“得封氏于娲皇之时,振芳猷于晋赵之代。富可以击破珊瑚树,贵可以建赵称至尊”。殷宪认为志文“指卫大夫石碏、晋司徒石苞、上党郡石勒为其先,则是一种攀附”。

石磨咄与石勒既没有血缘联系,也不属于同一族群。石勒出身羯胡,生长于上党武乡。羯胡为杂胡,内有西域胡,但双方不能等同。石勒与其共同起兵的胡人基本为杂胡,形成后赵政权的本部,凝聚为以河北为根据地,以羯为名的杂胡共同体。石磨咄出身六胡州粟特人,生长于丽州。羯胡与六胡州粟特人虽然不是同一族群,但双方在各自时代北族政治体中的角色以及文化涵化上具有相似性。羯胡作为匈奴别部,长期为匈奴所役使,匈奴化甚深。包含在羯胡中的西域胡并非直接来自西域,其祖先已经是匈奴部族中的一部分,又以匈奴名义迁居各地。六胡州粟特人源于突厥的胡部,此胡部长期受突厥统治,突厥化甚深。双方的一大不同之处在于,中原王朝并不认可羯胡为西域人群,但视六胡州粟特人先世为来自西域的胡人。

《石磨咄墓志》称石磨咄为“云中石府君”。所谓云中,实际上是墓志作者王岘所认为的石磨咄的郡望。云中作为传统农牧交错区,一向被认为是北族生活之奥壤。在唐代的天文分野中,云中与北族密切相关。《旧唐书·天文志》云:“昴、毕,大梁之次……又北尽汉代郡、雁门、云中、定襄之地,与北方群狄之国,皆大梁分也。”唐代内属北族多以云中为郡望。阿史那勿施被称为“淳维之后,夏禹之苗,云中部人也”。阿史那哲被称为“淳维之后,夏禹之苗,云中郡人也”。后突厥默啜可汗之女阿史那氏降唐后,被“封云中郡夫人”。开元三年(715)降唐的后突厥吐谷浑大首领慕容道奴“可左威卫将军员外置兼刺史,封云中郡开国公”。出于铁勒阿跌部的李光进被称为“由是发迹云中。策名太原”。王岘称呼石磨咄为“云中石府君”,是强调石磨咄的北族背景,淡释他的粟特血统。

《石磨咄墓志》又称石磨咄祖先“代守枌榆,遂为范阳人也”。实际上六胡州粟特人世居河曲,大量进入今山西是在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将阿史那从礼自长安流窜至河曲,联合同罗、六胡州粟特人共同反唐。由于当时唐肃宗尚在距六胡州较近的灵州,因此形势十分危急。为解除灵州之威胁,朔方军联合回纥大破同罗、六胡州粟特人。

参与叛乱的六胡州粟特人被击败后,有许多逃至洛阳投靠安庆绪,在安庆绪战败后,又前往幽州效力于史思明。关于安史之乱期间在幽州的六胡州粟特人,出于六胡州中含州的曹闰国,其墓志云:“公字闰国,含州河曲人也……于天宝载,遇禄山作孽,思明袭祸,公陷从其中,厄于锋刃,拔擢高用,为署公云麾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俯仰随代。”未投附安史叛军的六胡州粟特人,大部分在贞元二年(786)被迁于云州、朔州一带。从六胡州粟特人迁往云州、朔州的时间来看,《石磨咄墓志》称石磨咄祖先“代守枌榆”无疑为虚构之事,这样的叙事仅仅是为了与石磨咄的虚拟祖先石勒的籍贯相对应。

《石磨咄墓志》记石磨咄为范阳人。唐代蕃将以范阳为郡望、籍贯者多为靺鞨人、契丹人、奚人。靺鞨李谨行之子李秀被记为“范阳人也”。契丹李楷固在武周时被封为燕国公,李楷固之孙李景略被记为“幽州良乡人也”。李景略还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南燕染翰》。契丹李楷洛被封为蓟郡开国公,李楷洛之子李光弼袭任此封爵。契丹杨万荣“自高祖、祖、考,漂流朔裔,转徙范阳,职秩荣耀,弈叶光宠,今为范阳人也”。李宝臣出身范阳城傍奚人,在安史之乱期间被唐朝“封密云郡公”。大历十年(775)李宝臣讨伐魏博田承嗣时,“承嗣知范阳宝臣乡里,心常欲之”。出身奚人乙失活部落的张孝忠在成德军时,曾被“封范阳郡王”。《张孝忠遗爱碑》记张孝忠“其先燕人”。张孝忠之子张茂昭、张茂宣亦被个人墓志记为“其先燕人”。《石磨咄墓志》王岘称石磨咄为范阳人,是重申他的北族背景,淡化他的粟特血统。

唐代内属粟特人以幽蓟为郡望、籍贯者极少。粟特人安雅所撰,刻于天宝二年(743)的《罗炅墓志》记罗炅之父罗守忠被封“密云郡开国公”。被记为营州人的安禄山的实际籍贯也为幽州。安禄山从后突厥投唐后,短期在岚州生活,之后长期在幽州生活。安禄山继父安延偃投唐后,居于幽州。天宝七年(748)唐朝对安延偃的赠官制书明确谈到安延偃“作镇幽蓟,肃清丑虏,举无遗策,动见奇功”。安延偃不仅被赠官范阳大都督,逝后还与其父同葬于幽州。《安禄山事迹》云安禄山在幽州起兵叛唐后,“至城北,辞其祖考坟墓,遂发,以节度〔副〕使贾循为留后”。另据《康志睦墓志》,六胡州粟特人康植曾孙康志睦曾被封为范阳县开国子,但康志睦的最终封爵为会稽郡开国公。

石磨咄被称为“云中石府君”,“范阳人也”。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风气,即安史之乱后唐朝朝野上下极为排斥粟特人。《石磨咄墓志》作者王岘将石磨咄描述为石勒之后,又谈及石磨咄出于云中、幽州,既在血缘上将石磨咄与粟特人相区别,又在地理上将石磨咄与来自西域、以河西走廊诸州为郡望的粟特人相隔离,使石磨咄更似“蕃人”,而非胡人。安史之乱前,六胡州粟特人并不讳言籍贯。逝于天宝十一年(752)的康孝义,其墓志虽然刻于安史之乱结束后的大历四年(769),但墓志云:“公讳孝义,字孝义,其先会稽人也。后官于朔方,遂家焉,今为宥州延恩县人也。”安史之乱后,徙居中原的六胡州粟特人开始讳言籍贯。虽然《新唐书·康日知传》记康日知为“灵州人。祖植,当开元时,缚康待宾,平六胡州,玄宗召见,擢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但刻于建中三年(782)的康日知之姑康氏之墓志仅称康氏“其先会稽人也”。刻于长庆元年(821)的康日知之子康志达之墓志云康志达“本会稽人也。自曾祖曰延庆,皇朝左威卫大将军,徙居为京兆长安人也”。刻于大和七年(833)或大和八年(834)的康日知另一子康志睦之墓志云:“其先会稽人,名将殊勋,累居河右。因功改贯,为京兆人也。”在粟特人聚居的河北藩镇生活的六胡州粟特人,则毫不讳言自己出于六胡州。刻于大历末年的《曹闰国墓志》即称曾参与安史之乱,其后又在遗留有大量安史叛将的成德军仕职的曹闰国为含州河曲人。



二、墓志所见石磨咄之家族世系



六胡州的石姓粟特人在《石磨咄墓志》出土前,仅见参与康待宾叛乱的石神奴。根据《石磨咄墓志》,石磨咄曾祖石恒裕拥有左卫中郎将这一南衙禁军将衔。石恒裕虽然拥有南衙禁军将衔,但实任丽州都督,因此这一将衔仅为荣誉性阶秩。除石恒裕,担任六胡州都督、刺史的粟特人仅见安思恭、康植。《唐维州刺史安侯神道碑》记安思恭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时任鲁州刺史。《康志睦墓志》记康植任含州刺史。康石(康植)还曾任以六胡州辖地改建的长州之刺史。《康日知墓志》则记康石名石生。《金石录》云:“右唐康日知墓志,李纾撰。唐书日知传云‘祖植,开元中为左武威大将军’,而志云‘祖讳石生’。”石生或为康石(康植)之字。

石磨咄祖父石希昂拥有从三品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和勋级十二转的勋官上柱国,实任朔方节度副使。传世典籍及出土墓志所记载曾担任朔方军节度副使的“蕃人”有契丹人李楷洛、吐蕃人论诚节、党项人拓跋兴宗、吐谷浑人慕容曦光、铁勒人阿布思、突厥人贺鲁子琦、吐谷浑人慕容复。以上诸人除李楷洛、阿布思,均有羁縻府州背景,如拓跋兴宗之父拓跋后那、兄拓跋思泰为静边州都督,慕容曦光曾祖父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弟慕容曦轮曾任安乐州都督,贺鲁子琦祖父贺鲁庭之为贺鲁州都督,慕容复曾袭任长乐州都督。

石希昂也有羁縻府州背景,从他担任朔方军节度副使来看,虽然朔方军曾痛剿参与康待宾、康愿子之乱的六胡州粟特人,但对忠于唐廷的六胡州粟特人上层仍较为倚重。六胡州粟特人上层中,还有人与朔方军军将联姻。朔方军十将臧晔之墓志云臧晔“夫人苍梧翟氏,南阳郡君。夫人父义方,皇金紫光禄大夫,宥州刺史。训女有四德,嫔于我公”。开元二十六年(738)九月“庚子,于旧六胡州地置宥州”。翟氏“以贞元十二年十二月十日扬州遘疾,终于客舍,春秋七十三”。按唐人惯以虚岁计算年龄,翟氏当生于开元十二年(724)。翟氏之父翟义方担任宥州刺史当在开元二十六年九月后。从六胡州粟特人康石(康植)担任以六胡州改置的长州刺史来看,翟义方也应出身六胡州粟特人。翟义方后徙居洛阳。翟氏在扬州逝世时,“有遗命曰:吾考妣松柏在洛城西北金谷乡,愿早归祔茔葬”。

石磨咄之父石奉超有从五品下的武散官游击将军和从三品试官试殿中监。从石磨咄出生时间来看,石奉超应主要生活于开元与天宝时期。天宝年间,有六胡州的上层人士往来宥州与长安。《康孝义墓志》云康植之子康孝义“后去官还于家,放旷林园,荡然自适。久之,载选京国”。康孝义于天宝十一年(752)逝世于长安布政坊私宅后,“属时岁未通,遂权殡于京西十里,时也”。从“权殡”来看,康孝义本应归葬宥州,其父康植也应葬于宥州。



三、墓志所见石磨咄之仕宦经历



《石磨咄墓志》称石磨咄“出身百战,继迹四朝”。按石磨咄逝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四朝”即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朝。石磨咄应于唐代宗朝入仕,起家为云麾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其中云麾将军为从三品上武散官,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为员外置同正员官,非实任,但待遇与正三品左金吾卫大将军相同。《石磨咄墓志》称石磨咄担任以上诸官是由于“比者方隅多事,攻战有闻”。加之石磨咄的家庭背景,石磨咄在唐代宗朝应仕于朔方军。

石磨咄由于参与朔方军的边境作战而被授官。朔方军在唐代宗朝的边境作战,主要是与吐蕃的争战。朔方军在唐代宗一朝主要分屯于河中、邠州、灵州。其中邠州、灵州均为朔方军抗击吐蕃的前线。大历三年(768),“元载以吐蕃连岁入寇,马璘以四镇兵屯邠宁,力不能拒,而郭子仪以朔方重兵镇河中,深居腹中无事之地,乃与子仪及诸将议,徙璘镇泾州,而使子仪以朔方兵镇邠州”。“十二月,己酉,徙马璘为泾原节度使,以邠、宁、庆三州隶朔方。”《资治通鉴考异》引《邠志》云:“朔方军自此大徙于邠。郭公虽连统数道,军之精甲,悉聚邠府,其他子弟,分居蒲、灵,各置守将以专其令。”唐代宗即位后,吐蕃大举进攻河陇,河陇诸州相继陷落,朔方军的大后方灵州逐渐成为唐与吐蕃对峙的边境地区,屡屡受到吐蕃军队进攻。石磨咄应在灵州参与了朔方军对吐蕃的防御作战。

唐玄宗至德宗朝,朔方军中有许多粟特人军将。除石磨咄,还有李国臣、康元宝、石演芬等。《新唐书·李国臣传》云:“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后为朔方将,积劳擢云麾大将军,赐姓李。”《资治通鉴》记载乾元二年(759),朔方军在河阳驻地有“右武锋使康元宝”。《旧唐书·忠义传下》云:“石演芬,本西域胡人也。以武勇为朔方邠宁节度兵马使、兼御史大夫。”与石磨咄不同,李国臣、康元宝、石演芬均没有羁縻府州背景。

《石磨咄墓志》又云:“顷以四郊习武,中原小疵。公韬略洞庭,忠贞奉国。是以官升武位,职著辕门。”从“职著辕门”来看,石磨咄应在此后脱离朔方军,加入河阳军。当时藩镇军将在不同藩镇之间的流动是很正常的。李光弼之子李汇“少无所倚。薛兼训怜之。奏试殿中丞。后从朔方军。事汾阳王于邠。又从东平军。事李正己于淄青……乃从淮汝军。事哥舒曜于东都……后从义成军。再事贾耽于滑”。朔方军与河阳关系密切。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十月“乙丑,郭子仪遣左兵马使张用济、右武锋使浑释之将兵取河阳及河内;严庄来降”。乾元二年相州会战失利后,郭子仪“至河阳,将谋城守……都虞候张用济曰:‘蒲、陕荐饥,不如守河阳,贼至,并力拒之。’子仪从之。使都游弈使灵武韩游瓌将五百骑前趣河阳,用济以步卒五千继之……用济役所部兵筑南、北两城而守之”。《资治通鉴》记载乾元二年(759)朔方“左厢兵马使张用济屯河阳,光弼以檄召之”。乾元二年十月,李光弼在河阳率朔方军主力大破史思明之众。前述李国臣、康元宝等朔方军粟特人军将均参与此战。宝应元年(762)十月,仆固怀恩“进克东京及河阳城”。大历十四年(779),郭子仪曾领“河阳道观察等使”。

河阳镇始设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建中二年正月“丙子……以兵部尚书、东都留守路嗣恭为郑汝陕河阳三城节度、东畿观察等使”。河阳作为洛阳之屏障,在安史之乱中控遏安史叛军西进,在安史之乱后又遏制河北藩镇魏博镇。河阳镇的成立标志着以河阳宿兵钳制魏博之局面的形成。石磨咄加入河阳军后,被授予辅国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官(辅国大将军本身为正二品武散官),试官太常卿(太常卿本身为正三品),还获得从五品上封爵神乌县开国男。此后,石磨咄又被授予从一品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官检校太子宾客,其中太子宾客为正三品。封爵升为从一品武威郡王。还获得试官试大理卿,其中大理卿为从三品。石磨咄终官于河阳节度副兵马使。

兵马使一职,始设于武周长安二年(702)。大谷文书2840号记有豆卢军检校兵马使。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兵马使,节镇衙前军职也,总兵权,任甚重。至德以后,都知兵马使率为藩镇储帅。”从传世史籍和出土墓志来看,河阳军的兵马使分为都知兵马使、马军都知兵马使、马军兵马使、衙内左厢马军兵马使、镇遏兵马使、右厢兵马使、右厢步军兵马使、散兵马使、水军兵马使。

都知兵马使为河阳军自节度使之下的总指挥官。贞元元年(785)五月“辛酉,以河阳都知兵马使雍希颜为河阳怀都团练使”。元和十三年(818)五月“以河阳都知兵马使曹华为棣州刺史”。宇文氏之夫王坚“因授御史中丞、琅瑘郡王,仍河阳节度都知兵马使兼都押牙”。关于马军都知兵马使、马军兵马使、衙内左厢马军兵马使,李皋之父李昌为“皇河阳军节度押衙、马军都知兵马使兼侍御使”。秦朝俭次子秦岌为“河阳马军兵马使”。乌氏之夫陈专为“河阳军节度右厢都押衙兼衙内左厢马军兵马使”。马军都知兵马使为河阳军马军总指挥官,衙内左厢马军兵马使为河阳军衙军左厢部分的马军指挥官。

关于镇遏兵马使,王氏之夫秦士宁“考讳让,皇河阳军武牢镇遏兵马使”。《张亮墓志》首题张亮为“唐故河阳军节度押衙兼修武镇遏兵马使马军都教练使”。关于右厢兵马使、右厢步军兵马使、散兵马使,刘荣之父刘广济为“河阳都虞候兼右厢兵马使”。李氏长子冯谔,“见任河阳军节度押衙、兼右厢步军兵马使”。《张勋墓志》首题张勋为“唐故河阳军散兵马使兼左厢马步厢都虞候”,又记张勋之父张沥润“终水军兵马使兼节度押衙”。石磨咄所任河阳节度副兵马使乃河阳节度都知兵马使的副手。石磨咄担任河阳节度副兵马使时的检校官为检校太子詹事。太子詹事为正三品。

《石磨咄墓志》称石磨咄在河阳军期间“摧锋破敌,斩将褰旗……出身百战”。河阳军在唐德宗建中年间先后参与讨伐魏博田悦、淮西李希烈。关于河阳军讨伐魏博田悦,《旧唐书·李芃传》云李芃在建中年间任河阳节度使时,“时河南北连大兵,诏益以神策、汝、陕之师。芃进收新乡、共城,遂围卫州。明年,诏与河东节度马燧等诸军破田悦于洹水……进围悦于魏州,将符璘以精骑五百夜降,芃开营以纳之”。《旧唐书·马燧传》云马燧讨伐魏博田悦时,“率诸军进屯于邺,奏请益河阳兵,诏河阳节度使李芃将兵会之”。河阳军军将王坚夫人宇文氏之墓志亦详记王坚征讨魏博,云:“比年河北狂虏背恩,中原作烬。公辅佐元戎,偏整师律。先穷士卒,奋不顾身。聚散突锋,左右包敌。旌旗沮色,金鼓辍音。扫静搀抢,再清宇宙。”关于河阳军讨伐淮西李希烈,《旧唐书·李澄传》云:“会郑州贼将孙液通款于澄,澄遣其子清赴之。先是,河阳军节度使李芃遣其将雍颢攻郑州,颢所过纵掠,液拒之尤固;及清至,遂纳之。”

贞元年间,河阳军曾参与讨伐淮西吴少诚。《资治通鉴》记载贞元十六年(800):“春,正月,恒冀、易定、陈许、河阳四军与吴少诚战,皆不利而退。”唐宪宗元和年间,河阳军先后参与讨伐成德王承宗、淮西吴元济。《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四年(809)“冬,十月,癸未,制削夺承宗官爵,以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招讨处置等使”。《旧唐书·乌重胤传》记载乌重胤任河阳节度使时,“自王师讨淮西三年,重胤与李光颜掎角相应,大小百余战,以至元济诛”。石磨咄应参加了河阳军在建中、贞元年间的军事行动。石磨咄的长子石光俊、次子石忠烈、三子石重倩均仕于河阳军,其中石忠烈在河阳军的军事行动中战死。



结语



综上所述,石磨咄为生长于六胡州的粟特人,这从石磨咄曾祖石恒裕担任六胡州的丽州都督,以及石磨咄本人的姓名、封爵均可确定。《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调露元年(679)设置六胡州后,以汉人为六胡州刺史。《甘元柬墓志》《张仁楚墓志》也记载甘元柬担任塞州刺史,张仁楚担任依州刺史。但六胡州毕竟为羁縻府州,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通常由出于当地部落的首领世袭。因此六胡州的都督、刺史也应由粟特人担任,但传世文献仅记载有鲁州刺史安思恭。据《石磨咄墓志》可再补丽州都督石恒裕。唐代羁縻府州人口较多者往往为府,由都督领辖。石恒裕既任丽州都督,表明丽州在六胡州中人口繁密。

石磨咄祖父石希昂担任朔方军节度副使。传世史籍与出土墓志都记载朔方军参与镇压开元年间六胡州康待宾、康愿子之乱,以及讨伐安史之乱期间在河曲与安史叛军勾结的六胡州部落,而没有记载六胡州的上层加入朔方军。但朔方军辖境内许多羁縻府州的首领及其亲属加入了朔方军,并在朔方军中仕至高层。石希昂担任朔方军节度副使表明忠顺于唐朝的六胡州上层也加入了朔方军,同时也反映了朔方军对于六胡州粟特人武力的倚重。

安史之乱爆发后,石磨咄应从戎于朔方军。建中二年(781)河阳镇成立后,石磨咄转投河阳军。朔方军在安史之乱期间与河阳关系密切,长期在河阳屯有重兵并与安史叛军在河阳大战。河阳镇成立后,曾参与河阳之战的李光弼麾下大将雍颢加入河阳军。石磨咄或受此影响转投河阳军。石磨咄也参与了河阳军的诸多军事行动,身经百战。石磨咄三子均在河阳军仕职,其中次子石忠烈还舍身沙场,石磨咄家族堪称一门忠义。

《石磨咄墓志》塑造了石磨咄家族的精忠形象。传世文献中的六胡州粟特人往往被描绘为反唐、叛唐者。出土的六胡州粟特人墓志,有多方也反映了志主有安史叛军背景。《曹闰国墓志》明确记载六胡州中的含州粟特人曹闰国曾加入安史叛军,安史之乱后又加入遗留有最多安史叛将的成德军。《曹太聪墓志》记载源出六胡州的曹氏家族成员在从成德军分裂而出的义武军担任军将。即使是手缚康待宾献与唐官军的六胡州粟特人康植之孙康日知,也曾在成德军担任高级军将。《石磨咄墓志》展示了一个长期忠于唐朝的六胡州粟特人家族。以往从《曹闰国墓志》《曹太聪墓志》、康日知家族成员墓志可知安史之乱后,有许多六胡州粟特人从六胡州迁往河北、长安,从《石磨咄墓志》亦知有六胡州粟特人迁居河阳。这些迁出六胡州的粟特人家族在新居地日益本土化,但通过加入各地的军事系统,仍然保持了六胡州粟特人的武勇风习。


该文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4期,注释略去,引用请参照原文。


往期推荐:


《唐潮》第63期征稿启事

征稿 | 第十四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征稿启事(第二号通知)

西岳史著 || 陈玮《党项》(简明版)出版

西岳史著 || 吕东超校点《诚斋集》出版

西岳史风 || 刘益龄:李裕民的山西地方志研究


图文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公众号

责任编辑/刘笑甫

审核/冯立君、胡耀飞、王子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唐潮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